陳鍾誠

Version 1.0

廣義相對論

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式

G_{\mu \nu }=R_{\mu \nu }-{\frac {1}{2}}g_{\mu \nu }R={8\pi G \over c^{4}}T_{\mu \nu }

其中

$G_{{\mu \nu }}$ 稱為愛因斯坦張量, $R_{{\mu \nu }}$ 是從黎曼張量縮併而成的里奇張量,代表曲率項; $R$ 是從里奇張量縮併而成的純量曲率(或里奇數量); $g_{{\mu \nu }}$ 是從(3+1)維時空的度量張量; $T_{{\mu \nu }}$ 是能量-動量-應力張量, $G$ 是重力常數, $c$ 是真空中光速。

時空度規

若把時空座標寫成 $(x^0, x^1, x^2, x^3) = (ct, x, y, z)$ ,那麼會有下列方程式:

ds^2 = \sum_{\mu \nu=0}^3 g_{\mu \nu} dx^{\mu} dx^{\nu}

系數 $g_{\mu \nu}$ 稱為《時空度規》。

相對論中《時空度規》是對稱的,也就是 $g_{\mu \nu}=g_{\nu \mu}$ 。

平直座標的時空度規

在沒有引力場的平直時空,其《時空度規》$(g_{\mu \nu})_{直}$ 如下:

(g_{\mu \nu})_{直} =
 \left[ 
 \begin{array}{cccc}
    1 & 0 & 0 & 0 \\
    0 & -1 & 0 & 0 \\
    0 & 0 & -1 & 0 \\ 
    0 & 0 & 0 & -1 \\ 
 \end{array} 
 \right]

柱狀座標的時空度規

愛因斯坦轉盤 是一個轉動的圓盤坐標系,轉動時邊緣由於《尺縮》的效應,圓盤的周長反而會《變大》,也就是圓周率會變大。

若選擇以 z 軸為轉軸的柱狀坐標系,當轉盤靜止時,那麼就會有下列度規式:

ds^2 = c^2 dt^2 - d\rho^2-\rho^2 d\phi^2-dz^2

其《時空度規》$(g_{\mu \nu})_{柱}$ 如下:

(g_{\mu \nu})_{柱} =
 \left[ 
 \begin{array}{cccc}
    1 & 0 & 0 & 0 \\
    0 & -1 & 0 & 0 \\
    0 & 0 & -\rho^2 & 0 \\ 
    0 & 0 & 0 & -1 \\ 
 \end{array} 
 \right]

$(g_{\mu \nu})_{柱}$ 和 $(g_{\mu \nu})_{直}$ 都是線性均勻的,屬於歐氏幾何。

轉動坐標系的時空度規

在轉動的座標系統中,其《時空度規》$(g_{\mu \nu})_{轉}$ 為:

ds^2 = (1-\rho^2\omega^2/c^2) c^2 dt^2 - 2 \rho^2\omega/c d\phi dt - d\rho^2 - \rho^2 d\phi^2 - dz^2

寫成矩陣就變成

(g_{\mu \nu})_{轉} =
 \left[ 
 \begin{array}{cccc}
    1-\rho^2\omega^2/c^2 & 0 & -\rho^2\omega/c & 0 \\
    0 & -1 & 0 & 0 \\
    -\rho^2\omega/c & 0 & -\rho^2 & 0 \\ 
    0 & 0 & 0 & -1 \\ 
 \end{array} 
 \right]

史瓦西度規

史瓦西度規是一種考慮均勻質量的球體之度規,在沒有引力場時,其球座標線元 ds 與時空度規 $(g_{\mu \nu})_{球}$ 分別如下:

ds^2 = c^2 dt^2 -dr^2 - r^2(d\theta^2+sin^2\theta d\phi^2)

寫成矩陣就變成

(g_{\mu \nu})_{球} =
 \left[ 
 \begin{array}{cccc}
    1 & 0 & 0 & 0 \\
    0 & -1 & 0 & 0 \\
    0 & 0 & -r^2 & 0 \\ 
    0 & 0 & 0 & -r^2 sin^2\theta \\ 
 \end{array} 
 \right]

當有引力場時,其中的時鐘會變慢,徑向尺會變短,其時空調整如下:

dt \mapsto \sqrt{1-\frac{v^2}{c^2}} dt,   dr \mapsto \frac{dr}{\sqrt{1-\frac{v^2}{c^2}}}

v^2 = \frac{2GM}{r}

於是其時空度規則變成:

ds^2 = c^2(1-\frac{2GM}{c^2r}) dt^2-\frac{dr^2}{1-2GM/c^2r} - r^2 (d\theta^2+sin^2\theta d\phi^2)

寫成矩陣就變成了

(g_{\mu \nu})_{M} =
 \left[ 
 \begin{array}{cccc}
    1-\frac{2GM}{c^2r} & 0 & 0 & 0 \\
    0 & -\frac{1}{1-2GM/c^r} & 0 & 0 \\
    0 & 0 & -r^2 & 0 \\ 
    0 & 0 & 0 & -r^2 sin^2\theta \\ 
 \end{array} 
 \right]

這個時空度規稱為《史瓦西度規》。

史瓦西半徑

根據上述《史瓦西度規》中的調整式:

v^2 = \frac{2GM}{r}

假如當 v=c 時,那就可以得到

Rs = r = \frac{2GM}{c^2}

這個 Rs 半徑稱為《史瓦西半徑》。

當一個星球崩塌到比史瓦西半徑還要小時,就會形成黑洞!

1915年12月,在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1個月後,德國天文學家卡爾·史瓦西即得到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精確解,能夠對於點質量與球形質量所產生的重力場給出描述,這包括史瓦西度規和史瓦西半徑等等概念,該精確解算出,如果某天體全部質量都壓縮到很小的「重力半徑」範圍之內,所有物質、能量(包括光線)都被重力囚禁在內,從外界看,這天體就是絕對黑暗的存在,也就是黑洞。

1934年,德國天文學家沃爾特·巴德和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茨·茲威基指出,當一個衰老的大質量恆星核無法再通過熱核反應產生能量時,它有可能會通過重力塌縮的過程塌縮為一個中子星或黑洞。1939年,美國物理學者歐本海默計算出,一顆質量超過太陽質量3倍(歐本海默極限)而又沒有任何熱核反應的「冷恆星」,一定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縮成為黑洞,也就是說該恆星已經成為死亡遺骸。

2015年9月14日,LIGO重力波天文台首次成功直接觀測了重力波。該訊號與兩個黑洞合併產生重力波的理論預測相符,其中一個黑洞約36個太陽質量,另一個黑洞則約有29個太陽質量。觀測結果為黑洞的存在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具體的證據。

2019年4月10日,事件視界望遠鏡專案的科學家發表了對M87星系中心黑洞進行觀測得到的影像,這是人類首次對黑洞進行直接觀測。

水星近日點的進動現象

想瞭解《水星近日點的進動現象》之計算請參考下列文章

19世紀中葉,勒維耶發現了水星的進動現象,後來根據廣義相對論,愛因斯坦證明了對於一個行星,其軌道的主半軸為 a,軌道 e 的偏心率和公轉周期為 T,那麼在一個以弧度為單位的公轉周期內,由相對論效應引起的進動歲差為:

{\displaystyle \varepsilon =24\pi ^{3}{\frac {a^{2}}{T^{2}c^{2}\left(1-e^{2}\right)}}}

其中 c 是光速。以水星為例,其大軸的一半約為 $5.79×10^{10} m$ ,其軌道偏心率為 0.206,公轉周期為87.97天,即$7.6×10^6 s$ 。從這些和光速,它可以計算出拱點的旋進一個時期的革命是 $\varepsilon = 5.028×10^{−7}$ 弧度( $2.88×10^{−5}$ 度或 0.104”)。在100年裡,水星大約繞太陽公轉 415 圈,因此在這段時間裡,由於相對論效應而產生的近日點進動大約是43”,這幾乎與之前無法解釋的測量值部分完全一致。

【本文由陳鍾誠取材並修改自 維基百科,採用創作共用的 《姓名標示、相同方式分享》 授權】